当我知道中文里的“君主立宪制”对应的英语是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之后,我一直觉得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翻译十分欠妥,甚至有误导的嫌疑。
从字面意思看,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的直译是“宪法的君主制/宪政式君主制”或简称“宪法君主制/宪政君主制”。在一百多年前,如果“宪法/宪政”这样的词语还没有诞生或者流传不广(虽然我觉得不太可能),那也可以翻译成“立宪君主制”。而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翻译看着就很怪,因为它既不符合直觉也不符合逻辑:直白翻译成“立宪君主制”不好吗?如果不好,它是哪里比不上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翻译呢?
从含义的角度来看就更奇怪了:“君主立宪”是一个主谓结构,强调的是“立宪”这个动作;而“立宪君主”是一个偏正结构,强调的是处于“宪政”的一种状态。这两者有非常重要的差别,完全不是一个意思。
想象一下,作为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,当看到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词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认为它的核心是“立宪”这个动作?换句话说,作为“君主”,做到了“立宪”这个动作,这个制度也就建立起来了,对吗?
而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(“宪政式君主制”)说的是,有宪法仅仅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:“要以遵循宪法的方式进行君主统治”。这不是一个“有了宪法就成功”的动作,而是需要统治者一直保持一种“君主遵循宪法统治”的状态。也就是说:即便有了宪法,如果君主没有遵循宪法进行统治,那它依然不能被称为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。
你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了吗?
回想戊戌变法“百日维新”期间,那些变法者急吼吼地“立法”,仿佛有了这些条文,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就建立起来了。这让我不禁怀疑,当年那些人是不是被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中文翻译误导了?
我又猜测,“君主立宪制”这个词是否来自日语对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的翻译,进而误导了我们的先辈们。我向“豆包”提出这个问题,豆包给出的答案是:“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”在日语中通常被翻译为“立憲君主制(りっけんきんしゅせい)”。呃……看来这个锅还真没法甩到日本人头上,日本人的翻译没有犯这个错误。
到了这一步我很想知道,当年是什么人给出了如此歧义的翻译?我又问了“豆包”,它给出的答案是:“一般认为梁启超是将‘constitutional monarchy’翻译为‘君主立宪制’的关键人物”。
如果这是真的,我忍不住从阴谋论的角度想:梁任公当年这么翻译,是不是在给当时的君主和国人降低难度?让大家误以为:这个事情就是把规矩立起来就好、而不是把权力装进笼子里这么难?是不是生怕知道了真相的人们会直接撂挑子不干了?10分难度的事情咱们现在做不到,那就先把难度降低到3分,然后告诉大家:你们看,这件事情吧,其实好像也没有那么难,你们尽管去试。岂知大家真的试了一下,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,于是失去了耐心,直接掀了桌子。
至此,大家明白学外语的重要性了吧?